昨天是冬至,也是祭奠逝者的传统日子。昨天上午,记者在位于秀洲区王江泾镇沈家桥村的嘉兴市公墓看到,捧着鲜花和祭奠用品前去祭扫的市民络绎不绝。“明年清明前开通祭奠网后,估计挤在冬至、清明、除夕到公墓来祭奠的市民会少一些,一些年纪较轻、观念较新、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祭奠人群,会选择网上祭奠。”嘉兴市公墓主任李建明说,“到时候,嘉兴全市真正意义上成规模、高品位的壁葬长廊也将投入使用。”
祭奠网突破时空限制
小郑是“中国祭奠网”的网络工程师,主要负责制作嘉兴市公墓祭奠网模块和运营。这次到嘉兴,除了完善网站的后期工序,他还有一项工作,就是趁冬至日,对前去祭扫的市民,就开通网络祭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令人满意。“超过60%的受访者对此表示有兴趣,愿意尝试。他们觉得通过网络平台,能更好地发扬重亲情、重家庭、重孝道的传统美德。”小郑从专业的角度向记者描述并演示了网络祭奠的优点。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活动范围和居住区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人不可能在每年特定的时段集中在一个地点举行一个特定的仪式去祭奠一位逝者,通过网络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此外还可在已故亲人的生日、忌日等特殊的日子上网追思;通过祭奠网,人们点点鼠标,就能轻松完成“献花”、“上香”、“点烛”、“跪拜”、“祭酒”等祭奠过程,甚至可以拍摄实景照片植入菜单,体现个性化;在整个祭奠过程中还可以点歌,播放逝者昔日最喜欢的乐曲,渲染气氛。“最有意义的是留言功能,通过网络,祭奠者中不光可以是亲属,还可以扩大到各种关系层面,如战友、师生、同窗等,大家怀着一个共同的心愿,缅怀逝者,在祭奠网上发布留言,相互交流慰藉,对传承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很有意义。”小郑说。
壁葬长廊正在建设
李建明告诉记者,作为一项惠民工程,嘉兴市公墓的壁葬长廊工程已开工建设,就规模和档次而言,为全市之最。据了解,整个长廊总长度为170米,设计格位1440个,可安放骨灰盒2160只。“由于壁葬的土地成本大大低于传统墓葬,可为中低收入群体减轻丧葬方面的经济压力,也是节约土地资源的一项积极举措。”李建明说。记者在现场看到,长75米的一期工程正在加紧建设,雏形已显现,设计格位648个,可安放骨灰盒972只,明年清明前竣工并投入使用。据了解,壁葬长廊的建设费用由福彩公益金资助。